CAFAM当代前沿理论丛书
——《美术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出版
序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早期由私人收藏空间转化而来的美术馆/艺术博物馆,至20世纪末,发展成为集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美术馆的主要功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围绕收藏与研究展开,美术馆学作为研究美术馆的历史、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20世纪以后进入积极地、多层次地研究,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文学科的不断交叉和理论推进,对于美术馆功能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界对过去的功能和概念做了全面的检讨与批判,美术馆在典藏、保存、陈列、展示等功能基础上,开始关注人与美术馆藏品及空间的关系的问题,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美术馆在人的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美术馆在物质文化层面对传统美术史提供着巨大支持,并以策展人遴选推荐、美术馆展出传播、观众参观学习的机制主动书写着现当代美术史。美术馆既要彰显文化的主体性,又要彰显其公共性特征,要注意到今天社会审美的丰富性,不能把美术馆只作为美术家的美术馆。单纯办展览,往往一开幕就是闭幕,展览期间门可罗雀,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实际也没有发挥出来。
人们在美术馆空间中的参与,正从静态单一的展示交流,向动态复杂、自由探索的多样性交往活动转变,这些变化的趋势带来了当代美术馆工作内容的重新调整与匹配:要在研究、展览、典藏三大基础工作模块的基础上,围绕公众教育建立起新型的功能模块,以便于对接依循城市功能和不同背景的观众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育和连接,需要多学科合作、当代传播手段以及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升级。比如在展览策划上让主题更鲜明,在展示方式上让视觉更有冲击力,在教育上采取多种手段,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关系。随着时代促动下的变化袭来,美术馆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崭新的视野,这就要求整个美术馆行业既要从理论和方法上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更要从实践层面采取具体行动,结合现代社会中作为美术馆观众的社会群体的需求变化,从美术馆的各项职能上作出及时的应对和更新,注重美术馆的公共性,以更好地发挥在公共教育、城市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的美术馆在政府的扶持与推动下,公立美术馆已获得免费开放,让美术馆真正成为公众的共享空间进而全民受惠,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审美需求,还在社会文明的养成,文化心理的培养方面,美术馆成为不断滋养人们心灵的文化家园。中国的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独特的问题和难题,亟待美术馆界同仁们去探究、去解决。中国的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以及相关研究者、工作者,无论从理论先觉到实践层面,对于新局面、新问题、新建构的思考和探讨已经硕果累累,通过这本文集的形式,同行们分享实践成果和发展经验,彼此之间形成参考借鉴和有益探讨,这对于美术馆学学科建设和美术馆行业发展多有裨益。站在美术馆学这样一个学科高度进行系统构建的工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有待美术馆学人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在中国美术馆学理论与方法建设上,有更丰硕的建树与贡献。
图书信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当代前沿理论丛书
名誉主编:苏新平
主编:张子康 韩文超
副主编:王春辰 高高
《美术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编著:张子康 王静
出品:湖南美术出版社
设计:孙彤
书号:ISBN 978-7-5356-9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