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2019-09-10
2483看过
通过高水平的作品,如卢伊尼的《玛莎与抹大拉的马利亚》((意)“Marta e Maria Maddalena”,(英)“Martha and Mary Magdalene”)或《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香膏罐》((意)“Maddalena col vaso
…
更多
-
2019-09-06
2035看过
雷安通过升级版“异托邦”的打造在美术馆、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关系网。它可以被解读为一次贴近新美术馆学理念的实践。
…
更多
-
2019-09-06
1431看过
所谓沉浸之作,未必永远是面向公众的绝佳选择,但它们往往不高高在上强调权力,并能提供临时广场,把人从数字生活和重重语境中拽出来,在错觉中想一想,那些比错觉更荒谬的事。这就是埃利希所做到的,并且是他一直被需要的原因。
…
更多
-
2019-09-03
1495看过
雷安的作品不会使人感觉到沉重,但我们不能以为这种愉悦性是诡秘感的解药,恰恰相反,他的作品不断重设和拼贴我们熟悉的空间印象,使得诡秘感渗透进本来熟知的客体中
…
更多
-
2019-09-02
1320看过
巨大而精巧的景观,超现实的情景,乐此不疲的观众……从步入展厅的那一刻起,一种独属于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创作特征,瞬时间涌入视野,冲刷并震颤着人们的感官。
…
更多
-
2019-08-18
1894看过
无论是我们在雷安的作品中找到的叙事,还是电影导演们力图做到的反叙事,都在借用对真实与虚幻之边界的探寻,斟酌“黑盒子”的内外与去留,在分享自己对于外部世界之体验的同时,传达对于自身所处系统的反思。
…
更多
-
2019-08-18
1721看过
技术手段关涉到美术馆的技术伦理和方法论的讨论与权衡,在这一点上,就像对于公众参与度和可亲近性同样充满热情的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正如他所说,“我想消除作品的‘边界’。让观众看不到作品本身的轮廓,也不会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件艺术作品中,而是真
…
更多
-
2019-08-18
2069看过
此次“跨学科写作计划”将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太虚之境”作为首次写作对象,邀请到来自学院内外的研究者、工作者,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出发,以各自的学科研究视角开展讨论,以期跨越艺术批评的范畴,进⼀步延展至⼈文与社会科学的相关领
…
更多
-
2019-07-19
2479看过
雷安德罗·埃利希通过“转移、复制、反映”的方式在同质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虚无的空间,进而创作出一个新的丰富的空间。
…
更多
-
2019-07-19
1743看过
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所到之处,总会带来一场拥抱视觉艺术的狂欢,而狂欢的下一站,雷安的幽默是犀利的,惊奇只是前奏,在故事慢慢展开的过程中,他埋下的多条伏笔值得我们细微品味。
…
更多
版权所有 2011-202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opyright © 2011-2021 CAFA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72388号-1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